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竹山擂鼓镇:30年坚持不懈治理山水 让红岩变“绿谷”

时间:2019-12-30 08:34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张华魁 杜余荣 范珉

数九寒天,竹山县擂鼓镇红岩村蔬菜大棚绿意盎然:白菜、萝卜新鲜水灵,蒜苗、香葱青翠欲滴,土豆萌芽破土……

12月29日上午,菜农李大山开车将100多公斤菜薹送进邻镇一所中学食堂,又忙着打理辣椒、茄子幼苗。 “比种粮食划算,收入至少多十倍。”李大山说, “不得闲,天晴下雨都有活儿干。”

一路之隔的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红岩生产基地热闹繁忙:大棚里,农民们忙着摘菇、捡选……

青山绿水间,一片片茶园、一座座大棚、一块块苗圃……冬闲不闲,到处都是劳作的身影——“立了冬,农活松”这句农谚真的过时了。

从溢水镇下腰店村一路向西,经擂鼓镇西河村分岔,到秦古镇大河村或得胜镇茶场村止,公路全长50多公里,两侧绵延分布着红砂岩山体和红棕壤,人稠地窄、集镇密布,一度生态恶劣。30年改善生态环境,10余年转型发展,沿线6个镇36个村 (社区)人均收入整体高出全县平均水平,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带。

石山披绿

红岩村,因为山都是红砂岩,一面巨大的山岩矗立而得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岩村“山上的草都割光了,成了 ‘秃子山’”。今年75岁的二组农民李大成记得,多少次天不亮揣着干粮跑到15公里外的邻镇深山砍柴,天黑定了才回家。

烧柴作难,吃水不易。李大成和20多户乡邻共用一口水井,一遇天旱,排队等水不说,有时只好舀点红泥浆回家沉淀。打小砍柴挑水累怕了的大女儿,看中马家扒用柴用水方便,心甘情愿嫁进山窝窝。

植被太少,加上红砂岩保水性差,当年的红岩村 “天旱泥如刀,下雨水似血”,满眼都是无树少草的荒山秃岭。

1989年秋冬,红岩、腰庄、红堰等村的数百农民,带着被子、粮菜和工具到冠马梁子 “大会战”,他们采取抽槽回填、移栽树苗的办法栽植37亩刺槐,第二年春绝大多数成活。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发誓 “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全镇”,夏秋农闲时间连续上山苦战,按照 “等高线,绕山转;一米深,一米宽;先抽槽,后回填”技术要领,趁墒情移栽刺槐、刺柏等树种,浇足定根水,确保栽得活。

造林灭荒的同时,全镇封山育林78642亩。1993年夏,国家和省两级林业部门组织实地检查验收,确认全镇植树56.9万株、造林22000亩,全部消灭了荒山。

为了 “釜底抽薪”,红岩等村1989年开始建沼气池和推行以煤代柴,后来用电和液化气多起来,大多数农户已经 “懒得砍柴、烧柴”。

“头年一棵,二年一窝,三年一面坡”——耐旱、耐寒、耐贫瘠,根系发达的刺槐活得好、长得快,还改善了生境。记者和红岩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国一起粗略察看,刺槐林中已自然繁生10多种乡土树种。刘永国说: “到处都是树和刺架窝,牲畜也拱不进。” 

30年来,红岩村相继组织实施造林灭荒、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林特产业建设,森林植被较快恢复和持续增长。该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19年,红岩河沿岸4个村森林覆盖率已达61.73%,比1999年提高34.57个百分点。

原来寸草不生的红岩寨顶,如今岩包上长着一棵棵刺柏,既像一个个绿色的哨兵瞭望,又像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屹立。岩坡上,以刺槐、构树、火棘为主的乔木、灌木茁壮生长,仿佛条条丝带缠绕山体;村东北,已建成40年的关山沟水库澄澈如镜,倒映着林木、白云。

绿水生财

人栽树,林涵水。红岩河原来天一旱就断流,如今清水常流。有了活水注入,关山沟水库常年满蓄,2017年10月因连续降雨,破天荒首次溢洪。

今年全县降雨比正常年份少一成半,仍然有一股清水汩汩流进关山沟水库。坝下2013年新建的村自来水厂,日制水能力达400吨,满足红岩等3个村4000人生活需要。

2009年春,该村建起占地400亩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教村民种植蔬菜。村民李大山率先承租经营了19座大棚,逐步成长为蔬菜种植专业户,2010年用上了先进的滴灌技术。2016年长达半年天旱,该村蔬菜基地每天仍出产各种时令蔬菜5000多公斤。

今冬偏干,李大山随时打开水龙头,大棚里的蔬菜、菜秧就可以喝足。

“给水有保证,生态环境好。”2015年8月,来自“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被誉为“浙江绿谷”的丽水市人李军来红岩村考察,一眼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注册成立“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李军说,竹山环境空气质量好,关山沟水库水质优良、水量充沛,特别适合生产食用菌。

4年多来,李军累计投资1500万元,先后在红岩村、深河乡双湾村和溢水镇东川村各兴建1个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累计生产860万个菌棒,直接带动32个村2500多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增收8000余万元。2017年9月,李军又成功申请注册“竹山绿谷”商标。公司生产的香菇直供上海、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商超。李军表示,力争把“竹山绿谷”培育成食用菌行业的知名品牌。

红土蕴金

红岩山顶有大小两个山寨,树木丛生,酷似两个巨型盆景。8组农民朱志根说:“修条栈道抱山转,保证有人花钱看。”

一岭之隔的擂鼓镇枣园村3组,大小5座红砂岩山体由东向西紧紧相连,酷似五个手指头,山顶有4棵古树。该村修建了游步道通达山顶,河谷建有水果采摘园、苗木基地、光伏电站,冠名“五指山风景区”,成了乡村旅游胜地,今年9月被评为全省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邻村西河村,引进竹溪客商流转土地350亩种植水稻,出产的“贡米”卖价翻番,260户入股经营的村民享受分红,见识市场农业的魔力。

擂鼓镇13个村(社区)有较大面积红砂岩山体和红棕壤分布。近年来,因地制宜种植茶叶、药材、烤烟、葡萄、油葵等,栽培代料香菇,养蜂收蜜……全镇70%的耕地转型发展生态产业、高效农业。

竹山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面临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2012年以来,该县以生态立县为主线,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全域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初见成效:

地绿。全县完成造林10万亩,30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9%,比2011年提高11.4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比2008年减少583平方公里。

水清。建成16座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填埋场、14座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常态化运营;关停堵河源头7座小水电站,实施生态修复。汉江最大支流堵河干流地表水质始终稳定在Ⅱ类,全县地表水水质100%达标。

天蓝。2018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8%,今年8月荣获“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业兴。着眼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力培育富民产业,新建以茶叶、中药材、林特为主的生态特色产业基地40万亩,累计发展代料食用菌3626万棒,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伴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竹山县脱贫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速度双提升: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2018年达到109亿元,6年时间突破百亿大关。截至2019年底,累计减贫48684户14673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个山区农业穷县向着生态产业大县、新兴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从容奋进。

( 责任编辑:宋梦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