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把乡愁挂在墙上的人

时间:2019-12-26 09:37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 梅 洁

1

金秋十月,文学友人邹龙权驾车带我去他的故乡郧西上津古城。上津之于我,已是老朋友了。自2010年《白发上津城》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我与上津便结下不解之缘。青山绿水一路护送我去上津,邹龙权告诉我,他在网上搜索发现:湖北、福建、四川等十几省的教育部门,都将《白发上津城》作为该省高考语文试题或模拟试题了。我听后一笑,心想,这缘是越结越深了。

小车在古城牌楼前停下,抬头一望,就见这34米高的牌楼巍峨得令人惊魄,作家贾平凹题写的四个大字“上津古镇”,就高高镌刻在牌楼门洞的顶端。牌楼镂绘彩染,雕龙画凤,庄严雄居在金钱河畔。

不能不在这样巍峨的牌楼前留影,不能不站在这里,再次谛听金钱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10年前,我是站在这里听过这条河的水声的。

“走,进城看看!”邹龙权和郧西的朋友说。

驱车来到上津古城西门前,在就要进城的瞬间,我被城外一玲珑小巷吸引了。小巷古色古香,张灯结彩,一间挨一间的铺板门,沿石板路蜿蜒到小巷的深处。刚刚淋过雨的小巷,显得格外湿润洁净。抬头,看见街头挂一木牌,上写:上津四街。

啊,四街的小巷!

进小巷两家三家,便看到一家铺板门脑上悬挂一木质匾额“墨柳画苑”。遂即与郧西朋友走进画苑,只见屋内四壁挂满了淋琅满目的艺术品和奖牌,乍一看,不知这美轮美奂的画品为何物。不是绘画胜似绘画,不是镂刻却胜似镂刻,画面人物、花卉逼真立体,惟妙惟肖。邹龙权问:“梅老师,看出这画是什么做的了吗?”其实,轻轻抚摸这万千晶亮的小颗粒我已有所悟。只听郧西朋友大声说:“这就是粮食画!也叫五谷画!”

是了,门口就挂着很艺术的三个字“粮食画”呢!可此刻,我还是惊得目瞪口呆。这是粮食做的画?是五谷做的画?粮食、五谷能做画?在此之前,我闻所未闻啊!这大千世界,竟有这样神奇的艺术?

就在我惊得一蹋糊涂时,一个青年站在了我的面前。“他就是粮画创始人汪礼根。”郧西的朋友说。青年很瘦很高,看上去很健康、阳光。青年笑盈盈地看着我。随后,青年领着我看墙壁上的画。看着这些艺术品,我连连惊喜地追问:“你怎么想起用粮食五谷作画?这太神奇了!你这些芝麻、绿豆、大米、小米、黑豆、红豆、草籽、荠粒都从哪儿弄来的?你怎么能有这些红米、绿米、蓝米、紫米、黄米?你是怎么把这些芝麻粒、小米粒、草芥粒粘到这画布上的?你一幅画要粘多少粒五谷杂粮?一幅画要作多少天?你这画有市场吗?一幅能卖多少钱?”

青年一直微笑着一一回答我的问题。但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看一下手机。原来,他把我的问话已全部录在他手机上并转换成了文字。就在这时,有人告诉我,汪礼根是残疾人,自小左耳完全失聪,右耳听力也不太好。“你问的问题他不录下来,是听不见的。”

听此,我更是惊讶,转身再上下打量汪礼根,我想我的目光里肯定有了更多的惊异、不解和钦佩。

墙上五彩的谷粒组成了栩栩如生的 “鹊桥相会”“上津古城元素”“活泼的小女孩和狗”“山水花卉”“奔腾的古代战马”……这些千年养育我们的粮食,竟如此美妙地挂在了墙上。故乡、田园、乡愁美轮美奂地挂在了墙上,我感慨万千。

汪礼根说,这些年他已创作了100余幅粮画。

在世界粮画大赛获奖作品《民族风情》画前,我站了很久。看着画面上傣族女子的妩媚和飞舞的裙裾,我问汪礼根:“这幅画你用了多少黑芝麻、黄米粒?”

汪礼根说:“二千多粒吧。”

“要粘多长时间?”

“一个月吧。”

“你做的最大的五谷画有多大?”

“长2米,宽90公分。一位企业老板让按王健林办公桌后面那幅《鸿运当头》做的。做了半年,做完了自己嫌不好,留下,又重新给人家做,又做了半年。”

“要用多少粒粮食?”

“十几万粒吧。”

“人家给多少钱?”

“9800元。”

“那你这一年只挣9800元?”

“我不为挣钱,只想对艺术负责,对顾客负责,不能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给别人……”

我回头看了汪礼根一眼,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在2019上海27届金玉兰艺术大赛中,《民族风情》再度荣获金奖。站在那金光闪闪、极为精致的圆形奖牌前,我觉着我对眼前的汪礼根刮目相看了:这是一个身体残缺但精神健美且有追求有造诣的青年工艺美术师呢。汪礼根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奖是全国性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音乐、舞蹈、器乐、美术、艺术大赛,是一个香港朋友辗转告诉他大赛消息的。汪礼根说他很珍视这个奖。

在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新中国70年工艺美展”的作品《禅音》前,望着窗棂里面古代弹筝的女子,我仿佛听见那纤纤手指弹拨出的悠扬琴声。

有人让汪礼根给我做个粮画像。但我郑重地发微信告诉汪礼根:“你这种劳动极其艰辛,不要轻易说‘送’字,若你正常收费我可以要,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你的这种艺术,否则就免谈。”

2

去上津古城22天后,我和汪礼根相约在十堰见。我想再和他聊聊,他说他也想和我再聊聊。

汪礼根来了。郧西电视台女记者王霞陪着他,他说王霞多次报道过他,对他很了解。我们谈得非常愉快,尤其是有王霞在,能帮助我们解释相互的问询,使我们聊天更加顺畅。

我强烈地希望知道汪礼根何以走向粮画艺术而不是其它?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艺术成功一定是有契机的。聊天结束时,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那应该是汪礼根来到这个世上,一种天赋对艺术的挚爱。汪礼根出生在上津普通的农民家庭,四岁时高烧不退导致左耳完全失聪,右耳也时而患病化浓。家境的困窘和耳残,使他不能读很多书,初中上了半年就辍学了。倘若他是个健全的人,他很可能考入高等工艺美术学校,从事专业的美术事业,但他辍学了,只能和父亲一起或做工程或到外地打工。从小就爱在地上用石子摆画、小时候上手工课做个小木车就能跑2米远的汪礼根,虽然没有艺术师承,但那颗天赋的艺术种子是埋在心底的,埋藏的种子是不安的,是会时时躁动的,是要在心底挣扎的。因为种子总是要寻找机遇发芽的。

某天,内心困惑的汪礼根来到金钱河边,河滩上无数美丽的鹅卵石吸引着他,他开始在河滩上用卵石摆画。当他摆完“难得糊涂”四个字后,他笑了。他突然想,用河滩上的石子粘画该多好!可转念一想,石子这么沉重,很难固定在纸板和画布上啊!心底刚刚升起的艺术火苗瞬间熄灭。

也许,一种厄运的降临正是另一种命运的蕴藏。汪礼根常常有一种幻觉,那就是四岁那年随妈妈在麦场晒麦子时,突发高烧,数天不退,直烧到耳朵再也听不见声音。从此,麦场、麦事、麦粒就常常出现在他的眼前,埋在他的记忆深处。就在他困顿不安时,某一天,随妈妈晒麦子看到的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又突然出现在他眼前。汪礼根内心不灭的艺术之火在那一刻突然被点燃:麦子、豆子是可以粘到画布上的呀!自此,一个世间稀有的粮画艺术之魂,便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五谷粮食里诞生了。

多年后,汪礼根常常想:小时候妈妈请一位老先生给他起个小名叫“天赐”,老先生为什么给他起名“天赐”呢?难道命运中真的有天赐吗?

坐在我对面的汪礼根思维活跃,笑靥纯稚。即使说到生活的不易,他也是微笑的。为买到做粮画的各种谷米,他跑了许多省市,常常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为了构思粮画主题,他常常失眠;一幅作品主题确定好了,需要制版、构图,然后进行粮食选种、浸药、蒸熏、晾晒、一粒一粒地粘贴,然后增亮、定色、封面、装框等十多个流程;做一幅粮画熬时熬眼熬心,数月也未必能赚上衣食钱,妻子熬不过丢下两个孩子与汪礼根离婚了……

“那孩子现在怎么办?”我问。“妈妈帮我带。”汪礼根说。他说,再忙他都是对家对孩子负责的,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再忙也骑车回家给孩子洗衣服。他还说,他8岁时就学会做饭了,婚前婚后都是自己给家人做饭……

我从来不屑为事业而不顾家不尽责的人,由此,我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更值得我尊重,我理解他的艰辛和孤独。

3

汪礼根来十堰时,真的带来了为我做的五谷画。看到相框里有些神似自己的粮画,我惊喜不已!汪礼根说,他为了赶在我回北京前做好这幅粮画肖像,加班加点做了22天;他说这幅画用了七种谷米:黑芝麻、白芝麻、绿小米、白小米、莜麦菜籽、红粟子、黄粟子。2万余粒谷米经技术处理后的肖像能保存百年不虫咬、不褪色、不变质。又说,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五谷粮能作为艺术肖像,乃是世界上最具神韵的艺术珍藏。

反复摩挲这奇特的粮画肖像,我对汪礼根说:“谢谢你!你创造了五谷画,也创造了你卓而不凡的艺术人生。”

我请汪礼根、王霞在十堰宏正大酒店用午餐,十堰著名书法家黄家喜、叶继成,国画家王国春,文学友人李洪领前来相聚。都是艺术心灵的聚合,当有一番快乐与喜庆。

汪礼根回上津的路上,我用微信支付他3000元,这是他给的优惠价。我同时发给他一条微信:“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为你打开一扇窗。你迎接了命运并改变了它……”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