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垭口开窗过大江 圆了千年调水梦

时间:2019-12-14 10:0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碧绿清澈的汉水,静静地向北流淌着。

秦楚网讯 (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张建波 张萌

垭口天成,巨型风车日夜输电

离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湍河渡槽,记者一行三人沿着总干渠北上的路径,继续驱车向北。

11月28日13时许,记者赶到河南省方城县。按照事先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方城管理处综合科工作人员李强胜联系好的路线,记者直接导航到了方城垭口公园公交站。向东300米处,就是方城管理处的办公楼。等候许久的李强胜将我们直接带到内部食堂,厨师已准备了米饭、馒头和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烩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特色美食。无论走到南阳盆地的哪个地方,南阳人都对方城那碗放了油辣椒的高汤烩面念念不忘。

据许多到外地开烩面馆的人说,用同样的工序做出的烩面总是没有方城烩面的味道地道,因为少了方城的水。方城烩面的味道就像方城人一样实在厚道。但是,前些年,方城县地下水开采严重,已经面临严重缺水的局面。

食堂厨师得知记者一行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乐呵呵地说:“用南水北调的水做出来的方城烩面,味道更鲜美。你们尝尝吧!”

方城县位于豫西南南部,南阳盆地的东北缘,有“五界一口”之称。这里是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南阳盆地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分界线、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五条自然界的分界线纵横交织在全县25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四面环山的南阳盆地,在东北角裂开一道口子,被地理学家称为“垭口”,是北出南阳的必经之路。秦代置县、北魏得名的方城,就在“垭口”地带。

方城垭口又称为“方城缺口”,方城人俗称为“风口”。这个垭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因为垭口地域很大,仅凭肉眼是没办法看到的。

但是,这些山岭上矗立的一座座大型风车借垭口风势,风叶随风徐徐旋转,风机演凑的“吱吱”交响曲,足以让你领略到垭口的十足风力!

风力发电,日夜不停,为方城输电;南水北调,昼夜不歇,为北方送水。随风旋转的大风车与蜿蜒北上的总干渠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映像。

黄金河倒虹吸。

黄金河倒虹吸,送水自流北上

位于河南南阳的方城县,是长达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运载清清汉水一路自流北上的必经之地。

幸运的是,在秦岭东部分隔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到了方城县附近,连绵的群山中留了这样一条“缝隙”。

方城垭口两侧的山地高程在200米以上,但垭口处却仅有145米,这样,中线工程总干渠在山峦夹持间穿行而过,避免挖掘数千米的穿山隧洞。

李强胜自豪地告诉记者:“总干渠经过方城垭口,既不需要挖掘隧洞,也不用泵站提水,既科学又经济。如果不是浑然天成的方城垭口,而是从其他地段经过江淮分水岭,将会增加许多工程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精力。”

匆匆吃过午饭,李强胜带着记者来到总干渠的黄金河倒虹吸。

回顾2013年11月24日,记者第一次沿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路北上来到方城县采访,同样是在黄金河倒虹吸。当时,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南水北调工程方城五标项目部副经理范仕虎,在施工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弹指6年过去,如今倒虹吸工程已经崛起,并顺利投入使用5年。

“总干渠一路自流向北,遇到比较小的河流,则采用倒虹吸的方式,在地表之下穿越河流。黄金河,就是其中一例!”李强胜告诉记者,倒虹吸是指利用上下游水位差,令水流在垂直方向上呈弓弯向下的弓形流动,从而实现渠道立交。

沿线巡线员时刻巡查总干渠内外异常情况。

方城县总干渠,是所经各县最长一段

饮水思源,感恩传递。一渠清水安全北上,有无数的工程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条供水线,而这些服务者们本身也构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在黄金河倒虹吸采访现场,记者见到两名背着双肩包、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女巡线员。她们同其他巡线员一样,每天不间断地行走在渠道旁,时刻巡查总干渠内外的各种异常情况。

入职近两年的王亚楠,家住方城县城。作为一名受水区的居民,她深有感触地说:“非常感谢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清水。以前家里烧开水,水垢特别多。自从2018年11月家里通南水北调的水之后,就没发现水垢了!”

与王亚楠一同巡查的女巡线员杨军平,家住方城县二郎庙镇。她告诉记者,方城县境内总干渠长60多公里,约占南阳段的1/3,占南水北调总干渠总长的1/23,是中线工程中所经各县中最长的一段。“我们20个巡线员,每天穿梭在60多公里方城干渠,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细心!”

来自湖南衡阳市的段文龙,入职已快4年。作为一名设备金结机电管理员,他告诉记者,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断水事件,供水量持续增长。

“我们每天与水打交道,丹江口水库的汉水,到了我们这里水质依然稳定达标。”马杰是一名水质保护管理员,河南商丘市人。见记者采访,他不假思索地说:“这水,让人喝着放心、用着安心。”

采访组记者在方城干渠取景拍摄。

古人没有实现的梦,千年后圆了

在方城管理处办公楼门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碧绿清澈的汉水,静静地向北流淌着。冬日午后的暖阳温柔地洒在水面上,闪出一道耀眼的广阔光波。

“方城垭口”“襄汉漕渠”“南水北调”“利国利民”……记者在管理处门口放飞无人机,看到总干渠两岸醒目对称的标语牌。记者从显示屏看到,距离总干渠约百米远处,就是襄汉漕渠遗址。

总干渠波光粼粼,绿水悠悠,仿佛把人带回一千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调水运动。

“襄”是古襄邑城(今河南商丘市睢县)的简称,“汉”则指汉水。《宋史》对襄汉漕渠的开凿有明确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开封后,为解决军队吃粮问题,首先疏浚了汴河、蔡河等河流,将漕运视为经济命脉。当时的汴河,是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主要内河航道,但只能解决长江下游的粮食和物资运输。然而,长江中上游和汉江、湘江一带的粮食物资,必须绕道江淮由运河转运京都,十分不便。

十余年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上书,提出自南阳下向口筑坝置堰,拦截白河引水北上,越过方城垭口,经石塘、沙河、蔡河、睢水,抵达京师汴京,与南方的湘潭漕渠连贯起来,解决南方粮物北运京师之急需。赵光义采纳程能建议,下诏征发民工及官兵10万人,施工月余,浚渠百余里。经博望、罗渠、少柘山,抵达方城县城东八里沟一带。

然而,到了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而水不能至。适逢白河上游连降暴雨,石堰冲毁,漕渠开挖就此停止。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光义决定再次开凿襄汉漕渠,引白河水北上,但终因地势悬绝而搁浅。从此以后,这段由白河至八里沟的百余里襄汉漕渠由此搁浅,沉寂在历史滚滚风尘中。

当年开挖的运河遗址至今犹存。为保护古代遗址,1985年10月,方城县政府将襄汉漕渠沙山段、二龙山段、东八里沟段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襄汉漕渠可谓是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也为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水利专家多次来这里考察,最终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的走向与宋代襄汉漕渠的走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距约100米。

方城垭口,中线工程关键环节之一。汉江碧水从这里自流穿越,碧波流淌一路向北。古人没有实现的梦,千年后终于圆了!

方城垭口又称为“方城缺口”,方城人俗称为“风口”。(图片来源于网络)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