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9月“中国好人榜”发布,十堰一人上榜!

时间:2019-09-27 16:33    来源:文明湖北  字体:  打印  播报

原标题:湖北6人(组)上榜9月“中国好人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央文明办9月27日上午在陕西省铜川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发布入选9月“中国好人榜”的106名身边好人,其中湖北上榜6人(组)。

他们是谁?

他们为何上榜?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感人事迹

张海涛

张海涛,1979年1月出生,安陆市接官乡马安村人。

从公路到土路,从驾车到步行,走进张海涛的家,比预想还要糟糕:70岁的父亲张家银身患多种慢性病,64岁的母亲姜有秀瘫痪5年,37岁的弟弟张海东在武汉打工,弟媳胡某长期患病在身。

马安村村支书明胜利介绍,这一家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勤快人,但三个病人的医药费让这个家一贫如洗。“2018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健康扶贫相关政策,不然的话,这个家早就垮了。”他说。

因为穷,40岁的张海涛一直未婚;因为孝,他于2018年初从广东回到安陆,就近务工,同时照顾父母。

今年5月1日,正在上班的张海涛突然晕倒在工作单位,被工友们紧急送往安陆市人民医院,经专家会诊后确认——脑干出血。抢救近6天,医院判定已无再继续抢救的意义。

5月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获取组织工作人员姚笛、周益枫来到马安村群众服务中心,通过村干部向张家人提出“器官捐献”的恳求。

经激烈思想斗争,其父张家银、其弟张海东,最终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字,同意捐献。经身体检查,张海涛符合器官捐献的要求。

5月11日,器官捐献手术顺利进行,张海涛捐献的心脏、肝脏和两个肾脏,已分别移植给省内外4位患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的亮色。

王莉

王莉21岁参加工作,在马路上坚守10年;31岁开始管理公厕,又是一个10年。

王莉本是一名十分爱美的大学生,1998年毕业后,恰逢环卫公司招考。受环卫工父亲的影响,王莉报了名。

工作之初,王莉干劲十足,拿起大扫帚就使劲往前扫,想把道路早点扫干净。可越使劲,胳膊越觉得沉重,手也被粗糙的扫帚磨出几个大水泡。“扫地也是有诀窍的。扫把要握紧,不能来回晃,扫地不能追着往前扫,要退着往后扫,更省力。”老同事指点,王莉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

10年扫帚生涯,王莉累计清扫道路2000公里,清理垃圾500多吨。接手公厕管理后,王莉发现,有些公厕地势低,洗手时水龙头出水压力大,喷得人浑身是水,她在水管里添加垫片,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节约了用水;有些公厕冲水的脚踩阀经常滑丝,市民踩着冲水不得劲,王莉便改装了脚踩阀内芯,延长了脚踩阀的使用寿命……

王莉说,群众“如厕”不是小事儿,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爱这行!任何问题都要尽心尽责去解决。

2013年,王莉被授予“全省优秀环卫工人”称号。2015年,她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18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李然

2005年,李然进入三峡通航管理局。当时,检修三峡人字闸门主要靠人力来顶升。一扇人字门近900吨重,相当于14节高铁车厢,40人轮番上,需耗时一整天。三峡船闸有24个这样的“巨无霸”,检修程序几百道,迫切需要自动顶升系统。

李然主动请缨加入研发。为了赶工期,他连续加班22天,每天只睡4小时,狂瘦10多斤。2005年底,他研制出“人字门同步顶升系统”,使原来40人24小时协同完成的高风险工作,变成只需轻松一摁电钮,6个人1小时内就可完成。配合其他多项创新改革,葛洲坝船闸大修从100天缩短到20天。

李然并未止步,带领团队持续8年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他将三峡船闸上千个零部件的原理、构造、用途烂熟于心,制定出上百套应急检修预案。李然研发出针对不同重量、不同结构闸门的6大系列同步升降系统,精度大幅提升到0.1毫米。该技术被全国船闸行业广泛运用,每年节省运行维护资金数千万元。

2013年,三峡升船机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运行条件最复杂的“水上电梯”,其运行维护成为世界难题。

李然带领团队实施了上千次大小试验,历经3年,创造性提出侧扫式吃水检测技术。2016年9月,三峡升船机进入试通航。作为三峡五级船闸的重要补充,升船机将船舶过坝时间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为1小时,创造了“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的奇景。

周刚

脚穿解放鞋,头戴草帽,身着工作服,背挎工具包,终日与玉米和泥土为伴。这样的生活,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周刚过了十几年。

1999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十堰市农科院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多项,截止目前,由他和他的团队共选育出了11个玉米新品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玉米育种工作非常辛苦,经常要头顶烈日,身沐酷热,虽然多少次他因为中暑晕倒在田间,但他从不叫苦叫累。每当他看到亲手种植的一份份试验材料茁壮成长的时候,脸上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为了保证试验质量,达到精准、规范的要求,他始终站在科研一线,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严格执行试验方案。

每年5至10月,周刚在十堰进行玉米育种,玉米收获后再把种子运到海南繁殖,然后从11月忙碌到次年4月,5月前又赶回十堰播种。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登陆海南,南繁基地播种不久的田地全部被淹。如果不及时排水,种子就会腐烂。周刚和同事一道扛着工具守在试验田旁的小棚子里,一看雨势稍小就挖沟排水。雨后田间还有积水无法排出,水泵短路无法使用,他们就用水瓢一瓢一瓢地舀到桶里,然后一桶一桶提到田外……辛辛苦苦干了三天,终于排出了田间积水,保住了试验材料。

十几年来,他每年都重复着这样的轨迹,每当别人问起他苦不苦、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说不苦不累那是假话,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我们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来讲,就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效益,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才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更是我们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做的,至于自己苦点累点又算得了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周刚先后获得“十堰市十星级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市道德模范”、“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陈景旭、孙红艳

荆江之上,有一对普通的夫妻,驾一叶扁舟,穿行于波峰浪谷,用自己的行动,呵护母亲河的容颜。

陈景旭、孙红艳夫妇都是下岗工人,因为丈夫有开船的手艺,2007年,夫妻二人卖了老家的房子,买了艘船,取名为“荆长净1号”,寓意保护荆州长江洁净的第一条船,开始了长江垃圾清运的工作。

在水上收集和清理垃圾,要比岸上难。陈景旭、孙红艳夫妇每天早上7点就驾驶着“荆长净1号”出发了。52岁的陈景旭既是船长,也是垃圾清运工,妻子孙红艳是他的帮手。整片荆州港都是他们工作的范围。途中停泊的每一艘船,他们都要去询问,然后将对方船上的垃圾转运到“荆长净1号”上。

陈景旭、孙红艳夫妇从上午9点一直干到下午3点,足足清理了2吨垃圾。为了不耽误游轮出发的时间,整整6个小时,夫妻二人没有休息一分钟。

船上的垃圾都是陈景旭、孙红艳夫妇分袋弄过来的,如果不分袋他们根本就拎不动。一艘船上的垃圾一般都会有2吨多。这些垃圾都是船上旅客的生活垃圾,天气炎热的时候,垃圾还很容易腐烂发臭。

从别的船上转到自己的船上,然后又从自己的船上转到岸边的皮卡车,从皮卡车又转到垃圾转运站。如果整个船都装满了垃圾,皮卡车起码要拖三到四趟,到垃圾转运站之后还需要请环卫工人来帮忙,陈景旭、孙红艳夫妇经常累的膝盖骨都疼。

他们的工作范围为整个荆州港区,所服务的对象一大半是来自外地的船只,有时候,他们的工作也会被人不理解。一艘船从抵达荆州港区到离开,无论停留几天,垃圾清运费都只要30元。夫妻俩收取的费用是经过有关部门核查的,主要用来维持荆长净一号的运营。

整整12年,陈景旭、孙红艳夫妻俩每天都重复着这单调的工作,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们忍受着风吹日晒,酷暑严寒。船上没有电,也不能开火,这12年来,夫妻俩的午饭差不多都是吃干粮解决的。到了冬天,就带一瓶开水,泡着馒头吃,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难熬的还是冬夏极端天气的考验。炎热的酷暑,夫妻俩将船上的垃圾运出去后,全身上下会散发出浓重的臭味,很长时间才会消失。驾驶室里面就跟蒸笼烤一样,人也没地方可以躲,船上的铁板走路走慢了还会烫脚,夫妻俩有的时候搬了垃圾回去都不想动,连饭都不想吃。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长江垃圾清运量也逐年增大。夫妻俩也发现这几年来,江面上漂浮的垃圾越来越少了,长江的水也变清了。现在,陈景旭、孙红艳夫妇正在筹钱准备更换一艘大一点的清运船。

杨胜伟

杨胜伟今年82岁了。

1959年5月到1997年6月,他在恩施农校任茶学教师。退休后的20多年,他无偿服务恩施州46家茶企,培训授课96期,培养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人684名,出版《恩施玉露》专著,为恩施硒茶产业发展壮大、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杨胜伟当老师时,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制茶技艺。1973年,他积累了近50万字的讲义,与陈先训主笔编写《湖北省茶叶生产与初制》一书。其中,“恩施玉露”部分就是杨胜伟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撰写的。1982年,这部分内容经杨胜伟充实后,被编入《湖北名茶》和《中国名茶》。

2006年,杨胜伟带领科研团队,与润邦茶业公司联合攻关,完成了“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获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认定。2014年,杨胜伟完成专著《恩施玉露》,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和“偶数法则”概念,系统总结了操作技术。退休前,杨胜伟还有周末休息。

退休后,他到处担任顾问,随喊随到。有企业出50万元年薪聘请他,他不为所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请他回校,到非遗传承基地传艺,他二话不说,受邀当天即投入工作。他说,只要还有能力,就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最好的平台就是教学科研单位。

这些平凡好人,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勾画出新时代中国人昂扬向上、奋进追梦的崭新精神风貌。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