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师永学活动报道集

把群众最满意、最担心、最期盼的事做好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师永学

时间:2019-07-27 09:16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编者按:今年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师永学带领市人大 “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调研组,深入竹山县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调研并形成指导性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聚焦群众最满意、最担心、最期盼的事,情况清楚真实,成绩讲得透、问题找得准、措施提得实,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报今日全文刊发调研报告,以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并指导脱贫攻坚工作,进而推动我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累计脱贫65.9万人,出列贫困村346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这些脱贫成果是否过硬,有没有水份?带着这些疑问,今年6月中旬,我带领市人大 “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调研组,深入竹山县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热情的群众把我们拉进他们家中,夸干部们 “户户走到”工作扎实,谈自家的产业发展,带我们看漂亮的新房和村里的扶贫作坊、安幼养老中心等。乡亲们一张张喜悦的笑脸,都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幸福;一个个质朴的 “点赞”,都充满了对党的感恩之情。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贫困群众对脱贫成效可否持续的担心、对巩固脱贫成果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醒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巩固好已取得的脱贫成果。

一、从脱贫群众最满意的事上看农村巨变

一是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在杨家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2岁的施玉道拉住我的手不放: “我们很知足了,党委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吃穿住行好多大难题,对一些小困难,我们再也说不出口。”施玉道一家原来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去年搬进安置点两层小楼房,种植连翘、茶叶10多亩,加上儿子在武汉务工收入,全家年收入超过5万元,已如期实现脱贫。一同从山上搬进新房的施玉红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也住上新房子,女儿参加了工作,自己从事房屋装修,妻子在家发展茶叶产业。“这以前做梦都想不到!一想起这些,我干起活来就更有劲儿了。”施玉红说。

施玉道、施玉红两家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只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建近800万平方米易迁房,对 123058户、354548名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彻底解决此类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二是生病不再愁,上学有补助。70岁的操重运是车家沟人,去年因肺癌住院4次,花费近7万元。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他出院时个人只付了5000元。“鬼门关里捡条命,全靠党的政策好!”操重运十分感激。杨家河村64岁的王金炎,因冠心病今年住了两次院: “一共花了3400多元,我个人只出了300多元,真是想不到!”据了解,为解决群众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市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等多道 “保障线”,为贫困家庭撑起健康 “保护伞”。去年全市贫困人口住院治疗33.3万人次,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1.9%,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90.13%,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扶贫重在扶智。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我市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去年全市共资助贫困学生15.7万人次,落实资助资金近4亿元。村民喻允涛妻子有病,两个孩子上学。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正在读本科的女儿每年能领取5000元的资助,读小学的儿子也每年享受1000元补贴。喻允涛感激地说: “共产党帮我挖断了穷根,我要把孩子们教育好,让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在车家沟村,十堰市盈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反季节蔬菜基地,每天用工超过30人;致富能人操红伟、操儒龙兴办的茶叶、蓝莓基地,每天用工超过70人。该村残疾人操根林,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这两年他成了家门口几个种植基地抢手的 “香饽饽”,每年收入3万多元。贫困户操东方在家门口务工,妻子为驻村工作队做饭,一家人年收入超过5万元。去年以来全市大力推动“扶贫车间到村头、扶贫作坊到户头、扶贫项目到人头”工作,把6100多个扶贫车间、扶贫作坊建到了乡镇和村组,带动全市7.3万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走出了一条 “造血式”扶贫新路子。

四是来了一批好干部,带领群众奔富路。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西坡村山高坡陡,贫困发生率高达66.2%,以前,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的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去年村两委换届时,县委选派县卫健局老党员、正科级干部袁捍东出任村书记。一上任,袁捍东就天天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目前已带领群众新建茶叶、核桃、花椒基地2300亩,发展食用菌10万棒,硬化、扩宽通村入户道路11.6公里,铺设饮水管道3.7公里。村民王先军说: “现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天天到家里帮我们解决问题,一口水都不喝,希望他们一直干下去!”去年以来,全市选优配强1700多名村书记,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20个,一大批村干部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从脱贫群众最担心的事上查短板

脱贫群众最满意什么,就最担心失去什么。已脱贫群众最担心哪些事呢?

一是担心政策 “断了线”。杨家河村贫困户喻允刚有两个上学的小孩,担心脱贫后孩子上学没了补助;已脱贫户施玉发,想知道脱贫后还有没有养猪补贴。涧沟梁村脱贫户陈志平,今年因尘肺病住院花费近7万元,虽然个人只支付了5000元,但他告诉我们,尘肺病很难治愈,担心 “这以后住院的政策变了咋办?”

二是担心返贫没人管。贫困户黄玉友于2017年实现脱贫,但他妻子有病、儿子上大学,家里开支较大,很可能因病、因学返贫。68岁的陈洪尧前两年刚建立 “组合家庭”不久,老伴和继子就先后病逝,留下他和继孙子孤苦无依。这类刚刚踩着 “脱贫线”脱贫的家庭,对扶贫政策依赖心理较重,只要看到有干部进村走访,他们一定要把干部拉进家里说几句话才放心。

三是担心产业亏了钱。涧沟梁村家家户户都养有3至5头猪,今年6月下旬,一场猪瘟让成批的生猪染病。贫困户曾广平家的5头大肥猪一天内全部倒下,把老曾急得寝食难安。车家沟村一个农户去年发展了10多亩西瓜,不料市场低迷,差点让他把本钱亏进去。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防范不力,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免不了损失惨重。

四是担心孩子成 “单身汉”。调研中,老百姓还普遍担心自家孩子的婚姻问题,怕孩子 “打一辈子光棍”。我们走访18户农户中,有6户7人存在这个现象。现在农村年轻人少,女青年更少,适龄男青年选择婚姻的空间很小,加之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在外地成家,婚后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离婚率上升,“婚后单身汉”现象也不少见。

三、在解决群众最期盼的事上出实招

贫困群众怕这怕那,归根到底是怕返贫,最期盼稳定脱贫不返贫。把群众最期盼的事做实做好,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是稳定扶贫政策 “解心病”。脱贫后一定时期内,应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帮扶,特别要保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小额贷款等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要坚持开展 “户户走到”工作,进一步宣传脱贫后续政策,打消脱贫户的顾虑,给群众吃上 “定心丸”。

二是抓好产业就业 “治穷病”。大力发展 “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搭建网络电商、 “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实现低收入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推广扶贫作坊、扶贫产业园、村社代工点等项目,吸纳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积极组织低收入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 “一技之长”。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当地能人就地创业、低收入劳动力自主创业,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积极吸纳低收入群体参与农村环境保洁、公路养护、养老护理等工作,使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劳务收入。

三是强化保障兜底 “疗重病”。对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符合条件的要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属农村五保对象的,要逐年提高供养水平;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最大程度扶持其摆脱困境;对贫困群众临时性、突发性困难要及时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实施返贫干预 “防未病”。建立返贫预警系统,使建档立卡数据与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定期跟踪回访、返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第三方评价等途径,提前预警研判,精确掌握动态,及时发现返贫风险,采取有效帮扶措施,最大限度解决返贫问题。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