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优秀退役军人”系列报道②魏登殿:照亮坎子山的新时代“愚公”

时间:2019-07-04 10:36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 (十堰日报) 记者王雁博 报道:都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军人冲锋在前的身影。也有人说当兵的“傻”,义无反顾、舍身忘我图个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魏登殿用40余年“愚公”般的艰苦奋斗告诉人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再多牺牲奉献也值得!

魏登殿,1954年6月出生于坎子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能吃饱饭,14岁的魏登殿就开始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那时他一直想走出这片大山,看看这大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16岁那年,魏登殿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1970年,他应征入伍,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开启了在武汉的部队生活。

服役期间,魏登殿表现优异,4次获得连级嘉奖,3次受到营级嘉奖。五年的部队生活让魏登殿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1975年9月,21岁的魏登殿放弃部队安置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乡亲致富,为坎子山村回汉同胞点亮了希望的灯塔。好不容易走出大山跳出 “农门”,他却选择回乡,许多人说他“傻”。可他就是有股子愚公的劲头,一定要打开封闭的山门,引来致富的火种。

坎子山村位于鄂陕交界,山路陡峭,曾被称为“绝壁村落”。无水、无电、无路、无地、无房,坎子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五无”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村里交通的真实写照。魏登殿上任伊始,就将修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努力,魏登殿争取到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肩挑、背驮、手刨,魏登殿带领村民耗时近一年,终于修通了一条5公里的盘山公路。村民从山上到集镇,原需5小时缩短至15分钟。

魏登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初,坎子山村160户600多人仅有13户住瓦房,其余全住茅草房。从1983年开始,坎子山村低矮的茅草房逐步消失,坚固牢靠的瓦房盖起来了,有的村民还建起楼房。

1992年,坎子山村通电了,离县城最远、山最高的坎子山村,成为全乡最先通电村。

坎子山村打通“水路”之前,有村民差点因水丧命: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其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跌倒,水桶摔破,水全洒了,气得用麻绳寻短见,幸亏村民发现及时,将她救醒。魏登殿发誓,一定要让村民吃上方便又安全的水。1997年,坎子山村采取政府投资、村民集资的方式,筹资上百万元,打响了“饮水解困”攻坚战。然而,工程上马不久便赶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坎子山村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没有电,碎石机不能运转,魏登殿把家里碾米、磨面、打浆的石磨用来磨砂。110口大小不一的水窖蓄满水的那天,坎子山村村民敲锣打鼓、放鞭庆祝。

在解决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的同时,魏登殿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等升级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如今的坎子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建起6口口均180立方米的大水窖,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新增两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户户都有了家用电器;通信信号全覆盖,宽带入户率达40%。结合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坎子山90%以上的群众搬进了新楼房,广场、路灯、卫生室、学校一应俱全,村里还新建了4座水旱结合的公厕和一个能满足全村人使用30年的垃圾填埋场。

水电路通了,如何让村民奔上“富路”?以精准扶贫为契机,魏登殿带领回汉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美化山村搞旅游业。如今,“坎子山牌”农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村里成立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土豆、包菜和玉米,养殖牛、羊,让群众稳定增收。在山上种植5000亩华山松,成林以后可让村民卖松籽,人均年可增收1000元以上。2018年,坎子山石林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要干到70岁!”魏登殿说,坎子山村的目标,是要建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村、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边关形象展示村。当下,魏登殿正带领坎子山村乡亲们脱贫致富,昂首阔步迈向小康。

( 责任编辑:李强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