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我和十堰的故事】情怀十堰

时间:2019-06-19 10:1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编者按: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开展的“我和十堰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或回望艰苦岁月,或讴歌时代辉煌,或描绘美好未来,或表达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凝聚了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十堰市建市50周年,引导全市离退休干部积极唱响主旋律、增添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倡导新风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堰晚报开辟《忆往昔 看今朝》专栏,刊发部分优秀文章,敬请关注。

今年是十堰建市50周年,我们一家四口来十堰落户,也整整50年了。我们是二汽和十堰建设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我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二汽和十堰,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并深深地爱上了十堰。

1967年,我和老伴从长春第一汽车厂调入二汽,加入援建二汽的1500人干部队伍。

1968年秋进山,我34岁,充满活力,今年我84岁,已是一个耄耋老人。回想50年,感慨万千。十堰因车而建,十堰和二汽同发展。我们和十堰、二汽好比树连着根,永远不分离。十堰是我第二故乡,十堰是我家。

难忘的三件往事

宿舍到处透风,老鼠屋里跑,冬天手脚长冻疮

当初,我们从东北平原来到大山沟,生活上十分不习惯,感觉天地变得很狭小,体会到了什么叫“开门见山”。

这里,山坡上的简易宿舍,一家一间小屋,连成一排排;而我们在一汽,住的是红砖洋楼,每天24小时供热水,半年时间供暖气,管道煤气做饭。这里的简易宿舍到处透风,冬天最难熬,手脚都长了冻疮,老鼠屋里跑,有时还在我的棉絮里做窝,我们不得已养了一只猫。

进山头一年,各家没有条件开伙,一天三顿只能去食堂。由于营养不良,我女儿得了急性黄疸肝炎,只得抱去当时建在芦席棚里的医院。山坡没有路,下起雨来,深一脚浅一脚,摔几个跟头是常事。后来有了自来水,一排宿舍一个水龙头,每天晚上大家排队提水。

当地农民的生活比我们还艰苦。由于山地贫瘠,生产力低下,每到夏秋收获季节,职工就去生产队帮助农民干活,只见地里的庄稼长得瘦小,麦子像杂草。夏收后,苞谷为主食。秋收后,土豆、地瓜代替粮食。

山里与外界来往,只有唯一的老白公路,很少能看到汽车,更没有公交车,大家出行都靠走路。外出办事,能搭上卡车捎带一程,那是很幸福的事情。当时流传一首顺口溜:“十堰有四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雨天打伞头朝外,毛驴走路比汽车快,老太太爬山比猴子快。”

尽管生活艰苦,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一心想着同一个目标——建设二汽。心中有了信念,就会产生力量。

出门办事没地方吃饭,只能到同事家蹭饭

后来,铁道兵进山,新建了襄渝铁路,十堰逐渐与许多大城市相通,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因此,我常想起为“三线”建设、开山筑路的铁道兵们,他们不仅生活艰苦,还要克服山区特有的困难辛苦劳作,其中不少人积劳成疾,有些战士还牺牲了生命,永远地留在十堰这块土地上。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十堰,向他们致敬!

当年,老白公路两边没有居民,没有商店。二汽选址,分散在从白浪到花果的60公里之间老白公路两边。20多个专业厂,都分布在离老白公路好几里的深山沟里,所有生产、生活设施,如厂房、宿舍、医院、学校等建筑物沿线排开,一个专业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当时的口号是“边生产,边生活”。

我所在的单位——二汽“教育口”,位于红卫的“独田沟”,就在老白公路边上。这里离张湾二汽总厂机关约5公里,算是比较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记得一次我和同事从红卫到老虎沟办事,10多公里的路程。中午没有办完,需要下午接着办。我们没有地方吃午饭,只好在公路上转悠,准备等到下午上班时间再去办事。路上遇到一位熟人,他家住在田沟,见到我们就说“到我家去吧!”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到他家蹭饭。他给我们下了一锅挂面,算是解决了午饭问题。

手艺不精,我给人做错了“结婚礼服”

由于山里没有商店,我们的生活物资大多是厂里统一采购,再分配给各家各户。过年过节,才可以吃到冰冻的鱼和肉。进山之前,我们有些思想准备,因此也不觉得生活苦。

离开长春之前,我买了一台简装的上海蝴蝶牌缝纫机,带来十堰。那时候购物要“工业券”,我把家里积攒几年的100张工业券一次用完了,缝纫机的价格为150元,差不多是我们全家两个月的收入。进山后,我开始学做衣服。附近一位老乡的儿子退伍回家,不久要结婚。老乡知道我家有缝纫机,央求我做一件卡其布的中山装。标准的中山装应该是5个扣子,可是我的技术不精,竟然做成6个扣子。衣服做好了,老乡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还挺高兴的。我只好将错就错,让老乡的儿子穿上这件中山装参加婚礼。对此,我一直怀有歉疚。这台缝纫机一直跟着我,整整50年了。

【参与三所学校的创建】

1973年,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筹建二汽中技校

二汽建厂初期,急需大量人才,于是决定自己办学。1973年,湖北省批准二汽恢复中技校(中专部和技工部),规模为1500人,随后,我被任命为副校长。在没有校舍、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边办学、边建校”,在干打垒的土坯房和芦席棚里上课、实习,同时在校外办班,或专业厂开办分校。教职员工不分职务,需要干啥就干啥。

经过两年努力,1975年秋,第一栋单身宿舍楼竣工,师范班搬回校部,在宿舍楼里上课、住宿。当年招收新生450人,以后逐年增加。

1983年教育改革,独田沟大院留给汽院

1978年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中技校教学大楼接近竣工。二汽总厂党委决定,将技术教育处、职工大学都搬到独田沟,和中专、技校联合办学,使职工大学、中专、技工学校同步发展,重新组成统一的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二汽技术教育中心。我被分工参与了工大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后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筹建工作。

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二汽总厂党委作出新决定,把职工教育管理和办学分开,把培养干部和培养工人分开。独田沟大院留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专部也移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职能部门从独田沟分离出去,重新组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每年为二汽输送一大批专业人才,如今在全国颇有名气。

1982年开始筹建新的技校,我受命主持重建工作。新技校在小周家沟新基地兴建校舍,同时迎来教育改革。经教育部推荐,新技校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合作项目。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来发展成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武汉及江苏都有“东风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从零开始,创办二汽老年大学

1986年秋,我被调到二汽老年大学,主持筹建工作。

当时,大家对这一新生事物不了解,一切从零开始。我和3名同事一边学习有关文件,外出取经;一边找校舍、聘教师。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二汽老年大学开学了。建校初期,办学规模小,第一届学员只有三四百人,但学员们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十分热闹。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联欢会、郊游、办板报、书画、摄影、盆景、手工艺展览;组织歌咏队、舞蹈队、时装队;举办门球比赛,开办“老年大学商店”等。3年后,我退休了。二汽老年大学创办至今已30多年,规模发展到5000多人次,课程十分丰富。

回想我在二汽工作22年,参与了技校、汽院和老年大学3所学校的创建和管理。我自认为,在最好的年华为二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没有虚度时光,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我们爱十堰,因为我们曾在这里拼搏过】

我们来到十堰50年,亲眼看到十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开门见山”的荒山秃岭发展成为满眼高楼大厦,从唯一一条老白公路发展到蛛网式的立体交通网络,从人烟稀少的山村发展为繁华的城市。我们热爱十堰。

东风公司的很多退休老人,愿意在十堰养老,不仅是因为这里的空气清新、人民朴实,更因为,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过汗水,努力拼搏过。十堰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到兴奋;十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早已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

现在,我们已到耄耋之年,不方便出远门了。但我们关心国家大事,也关心十堰的发展,哪里新建一条大道或是一座商业大楼,我都会和家人朋友去看一看。我还会去一些老专业厂的山沟里看看,显然也是“面目全新”。十堰和国家同步发展,新事物新气象不断鼓舞着我,我从心底珍惜今天的美好时代。

(东风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一站 郁洪珍)

( 责任编辑:宋梦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